平行空间来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新2k中文www.xfp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徐邦宁不愿意去兵部,那就疏通关系让他去国子监转转,其实都不需要去,主要就是挂个名就好了。
他是看出来的,刘采对于他选择培育小儿子作为接班人是严重不满的。
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?
但是有了之前的事儿,徐鹏举在操作国子监一事上就多了个心眼,明面上依旧让两兄弟都去国子监报道。
但是暗中,他却找了另外一个人来操纵这一切,这人就是同为勋贵的诚意伯刘世延。
魏国公和诚意伯,一位是开国功臣武将徐达之后,而另一位则是文官刘伯温的后人。
徐达和刘基(刘伯温)都是辅佐朱元璋定鼎江山的重要人物,本来关系还是不错的,两人生前长期共事,是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,只是到了徐鹏举这一代出了一点变数。
朱元璋建立明朝后,实行了两项影响明朝两百多年的制度。
一是把皇子分封为各地藩王,世代相传与国同休,作为皇权的辅助保障。
二是把开国功臣封王封侯,也让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爵位,永享富贵,以激励后人。
徐达死后,他的魏国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孙代代相传,而刘基的诚意伯之位,中间一度因故中断,但最终还是传了下去。
正德十三年,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徐鹏举手中,他被朝廷任命为陪都南京的守备,掌管中军都督府。
嘉靖十二年,诚意伯爵位中断多年后,由刘瑜承袭,刘瑜曾主管南京前军都督府,掌管操练之事。
刘瑜与徐鹏举自恃都是勋臣之后,谁都不服谁,终于发生冲突。
在嘉靖十八年,在一次检阅士卒会操时,徐鹏举和刘瑜两人,竟然因为争夺主次坐席,大吵一架,闹得不可开交。
刘瑜一气之下,不管不顾带领本部人马扬长而去,一时引起轩然大波。
事后魏国公徐鹏举上表弹劾刘瑜,使得刘瑜被罢免,两家从此结仇。
其实就此事来说,当时徐鹏举是提督之职,而刘瑜是操江提督,确实比徐鹏举低一级,朝廷的处置并无不当之处。
自此以后,在南京城中,徐家和刘家就势同水火,闹出过不少风波。
至少,在外界看来,两家关系是彻底破裂了。
只是,作为曾经在朱元璋眼里“吾之子房”的刘家,已经由文官家族变成了武将家族,而且长期在江南带兵。
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,刘家在北京的皇帝眼里,那就是牵